新闻动态Position
你的位置:bob体ob体育下载苹果15k > 新闻动态 > 两位前首富退出房地产“虚晃一枪”?购房人直呼现在知道不算太晚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00 点击次数:86
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也是普通人资产配置的核心领域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调控政策持续加码,"房住不炒"理念深入人心,房地产市场逐渐趋于理性。在这一背景下,李嘉诚、王健林等前首富级别的商业大佬相继传出"退出房地产"的消息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和猜测。这些举动是否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真的走到了尽头?购房者该如何解读这些信号?
市场历来不缺乏各种声音。有人认为,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未来房价会大幅回落,甚至回到N年前的水平。这种观点往往以商业大佬的投资行为作为佐证——李嘉诚在内地转卖房地产项目,王健林缩减地产业务规模,甚至万达官方微博都曾宣称"万达彻底告别房地产"。更有人援引马云"未来8年房价如葱"的说法,认为这些商业智慧远超常人的大佬们都在撤离,普通购房者更应该谨慎。
但事实的复杂性远超表面现象。深入分析这些商业大佬的投资逻辑,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。李嘉诚在内地的房地产布局有其独特逻辑。据克而瑞地产研究数据显示,李嘉诚在内地的地产项目总计约29个,但已竣工的仅10个,其余19个项目都处于建设状态。这19个在建项目中,有10个建设周期超过10年。这种"慢开发"模式与内地房企快周转战略形成鲜明对比,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长线投资策略。
李嘉诚的投资时机选择也极具洞察力。数据显示,他的大部分地块都是在80年代或2005年等房地产市场低迷期取得的。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,他能够实现10年以上的超长周期囤地,从中获取的增值收益甚至让国内龙头房企万科都自叹不如。典型案例是2008年房地产低迷期,李嘉诚在重庆以20亿元取得一幅70万平方米的地块,该地块目前市值已达约200亿元,增值近10倍。面对如此丰厚的土地增值收益,李嘉诚选择在近年开始兜售此类地块,这完全符合商业逻辑。
从2013年开始,李嘉诚确实在南京、北京、上海等地转卖地产项目,套现了巨额资金。表面看是"撤离",实则是一种成熟的投资策略——在资产价格高位实现变现。2017年,他以402亿港元的价格卖掉香港中环中心,创下当时亚洲商业地产单体交易金额最高纪录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李嘉诚又在香港市场拿地,展现了他对市场周期的精准把握。
王健林的万达集团转型也有其内在逻辑。万达曾经是国内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,但近年来确实在缩减传统地产业务规模,转向"轻资产"运营模式。2024年初,万达集团官方微博曾发布"万达彻底告别房地产"的消息,引发广泛关注。
但深入观察就会发现,这并非简单的"退出"。根据万达集团2024年财报,虽然传统住宅开发业务占比下降,但商业地产运营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仍超过40%。万达的转型本质上是从"重资产"模式向"轻资产"模式转变,从开发商向运营商转变,而非完全退出地产领域。
万达此前面临的流动性压力是众所周知的。大量酒店、文旅项目和商业百货需要占用巨额资金,在资金紧张时期,变现部分资产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。业内普遍认为,这更多是财务策略上的调整,而非对行业前景的否定判断。
这一判断得到了后续事实的印证。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,2024年下半年以来,万达集团连续出手投资数个大型项目,包括投资630亿元的甘肃万达文旅项目和200亿元的沈阳万达广场项目。这些新增投资明确表明,万达并未真正"告别"地产,而是以新的模式继续参与其中。
至于马云"未来8年房价如葱"的说法,事实上已经被市场证伪。阿里巴巴集团在2024年8月与杭州市政府联手,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智慧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,将公租房、长租房、中介代理房、个人租赁房全部纳入平台管理。这意味着马云领导的阿里生态系统不仅没有远离房地产,反而是以科技赋能的方式深度参与其中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0.2亿平方米,虽较高峰期下降,但较2023年仍有3.2%的增长。房地产交易金额达9.8万亿元,市场规模依然庞大。从价格走势看,2024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.5%,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上涨2.3%,整体保持稳中有升态势。
**商业大佬的投资行为需要理性解读。**他们的决策通常基于复杂的商业考量,包括企业自身发展阶段、财务状况、资本收益率比较等多重因素,而非简单的行业前景判断。对于李嘉诚、王健林等人来说,调整房地产投资策略可能更多是资产配置优化和企业转型需要,而非对行业的根本性否定。
对普通购房者而言,商业大佬的投资行为可以参考,但不应盲从。购房决策应基于自身需求和财务状况,而非简单跟随所谓的"大佬信号"。202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住户调查报告显示,有购房意愿的家庭比例达23.6%,其中刚需购房占比超过60%。这表明,尽管市场趋于理性,但刚性需求依然存在,且规模可观。
从宏观趋势看,中国城镇化率仍有上升空间。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中国城镇化率为65.8%,与发达国家80%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。随着城镇化继续推进,每年仍有约1000万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,这将持续释放住房需求。
人口结构变化确实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9.8%,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。但这并不必然导致房价大幅下跌。相反,老龄化社会对适老化住宅、康养地产等细分领域有更高需求,可能催生新的市场增长点。
从国际经验看,日本、德国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,其核心城市房价并未因人口老龄化而崩盘,反而保持相对稳定。东京、大阪、柏林等城市的房价在过去十年中仍有不同程度的上涨。这说明人口结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,不能简单线性推导。
回到国内市场,区域分化已成为显著特征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4.8%,二线城市上涨3.2%,三四线城市仅上涨1.5%。这种分化趋势在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加剧,一线城市价格涨幅达5.3%,而部分三四线城市价格已出现下跌。
**区域分化背后是经济基本面的差异。**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拥有产业集聚效应、人才吸引力和完善的公共服务,能够持续吸引人口流入,支撑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。而部分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流出、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,房地产市场承压明显。
对于刚需购房者,等待可能并非最佳策略。假设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,按照一线城市年均5%的涨幅计算,如果房价基数是5万元/平方米,那么推迟一年购买将多支付25万元。即使考虑到贷款成本,提前购买在经济上仍可能更为有利。
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家庭资产中,房产占比平均达到66.4%,远高于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40%-50%的水平。这一方面反映了国民对房地产的偏好,另一方面也提示资产配置过于集中的风险。从长期来看,资产多元化配置将成为更理性的选择。
房贷利率水平是购房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。央行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,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4.5%,二套房为5.2%,较2024年同期分别下降了0.3和0.5个百分点。这意味着购房融资成本正在降低,对刚需购房者形成一定利好。
政策面的变化也值得关注。2024年底以来,全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放松限购、限贷政策。杭州、成都、武汉等热点二线城市推出了购房补贴、公积金政策优化等措施,旨在释放合理住房需求。这些政策调整表明,国家在坚持"房住不炒"基本定位的同时,也在积极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。
环顾全球,中国房地产市场展现出其独特性。对比国际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,2024年北京为23.4、上海为20.8、广州为16.5、深圳为28.3,均高于纽约的12.5、伦敦的14.8、东京的15.7。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房价相对收入的压力较大,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调整空间。
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:"看到李嘉诚卖房产,我差点信了房价要跌的邪,结果这两年房价还是涨了不少,现在回过头看,这些大佬的操作真的只是商业策略,不能简单理解为行业风向标。"
另一位网友则评论:"去年看媒体报道万达退出房地产,我还犹豫要不要推迟购房计划,后来还是听从父母建议按原计划买了,现在看房价又涨了8%,真是'现在知道不算太晚'啊。"
**对于购房者而言,有两点关键建议。**第一,刚需购房不宜过度等待。当前市场已经从过去的疯狂上涨转向理性发展,但刚性需求依然存在。购房是为了改善生活品质,过度纠结于短期价格波动,可能导致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,得不偿失。
第二,投资性购房需慎重考虑。当前房地产市场总体进入平稳发展期,短期内大幅升值的可能性较小。按照当前5%-6%的房贷利率水平,如果房价年涨幅低于贷款成本,高杠杆投资购房可能面临亏损风险。
商业大佬的投资行为有其独特逻辑,普通购房者不宜简单效仿。李嘉诚、王健林调整房地产投资策略,更多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和资本配置效率的考量,而非对行业前景的根本否定。他们的"退出"更像是战略性的"虚晃一枪",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商业智慧。
在房地产新周期中,市场分化将更为明显,选择将比时机更重要。核心城市优质区域的房产仍有较强支撑,而边缘地区和弱三四线城市则面临较大压力。购房者应结合自身需求和财务状况,理性决策,不盲从也不盲目恐慌。
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商业大佬的房地产投资行为?你所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何变化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,或许能给更多人带来启发。
Powered by bob体ob体育下载苹果15k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